入世以來,隨著農業(yè)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,中國農產品貿易迅速發(fā)展。農產品貿易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、促進產業(yè)結構調整、緩解國內資源和環(huán)境壓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,但也出現(xiàn)了部分農產品進口增速過快給國內市場與生產帶來一定壓力等問題。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,準確把握中國農產品貿易特點,深入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,科學判斷未來發(fā)展趨勢,對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持續(xù)健康發(fā)展具有重要意義。 一、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主要特點 (一)總體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農產品貿易規(guī)模持續(xù)快速擴大,貿易地位和影響不斷提高。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001年的279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875.6億美元,增加5.7倍,年均增長14.6%;其中,進口額由118.5億美元增長到1168.8億美元,增加8.9倍,年均增長17.8%;出口額由160.5億美元增長到706.8億美元,增加3.4倍,年均增長11.2%(圖1)。 從2004年起,中國農產品貿易由長期順差轉變?yōu)槌掷m(xù)性逆差,2015年逆差額達到462億美元,比2004年擴大了8.8倍,年均擴大23%。中國農產品貿易額占第一產業(yè)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5.8%提高到2015年的19.9%。2014年,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已居世界第二位,出口總額居世界第六位。 2001年以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變化 1.近年來谷物進口增勢強勁,三大谷物產品由凈出口轉為凈進口 根據(jù)Comtrade數(shù)據(jù),2001-2009年間,中國小麥進口量在個別年份較高,大米、玉米的進口量一直較小,大米進口量最高只有70多萬噸,玉米進口量不足10萬噸,占世界貿易量的比重也較低,多數(shù)年份均在3%以下。2010年以來,中國谷物進口快速增長,從2011年開始三大谷物產品均呈現(xiàn)凈進口。 據(jù)中國海關統(tǒng)計,中國大米進口量由2010年的39萬噸增長至2015年的338萬噸,小麥進口量由123萬噸增長至301萬噸,玉米進口量由157萬噸增長至473萬噸,分別增加了7.7倍、1.4倍和2倍。與國內產量和消費量相比,中國三大谷物產品進口量總體較小,仍保持很高的自給水平。 2009-2011年谷物自給率均在99%以上,2012-2015年自給率在98%左右。2012年以來,大麥和高粱被作為玉米的替代產品且進口價格較低,同時不受進口配額限制且飼料企業(yè)進口高粱和大麥的許可條件放寬,導致大麥和高粱產品進口激增。2015年中國大麥和高粱進口量分別為1073萬噸和1070萬噸,而2010年大麥和高粱進口量僅為166萬噸和0.4萬噸。 2.油籽、植物油、棉花、食糖等產品進口量持續(xù)快速增長,個別產品進口占全球貿易量近半 在需求拉動和市場開放效應的共同作用下,入世以來,中國油籽、植物油、棉花、食糖進口首當其沖,持續(xù)快速增長。2001-2015年,以大豆為主的食用油籽進口量由1567.6萬噸增長到8757.1萬噸,增加近5倍;食用油進口量由167.5萬噸增長到839.1萬噸,增加4倍;棉花進口量由19.7萬噸增長到175.9萬噸,增加8倍。食用油籽、食用植物油、棉花進口額占農產品進口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32%提高到2015年的40.3%。 目前,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、棕櫚油和棉花進口國,進口量占世界大豆、棕櫚油和棉花貿易量的比重從2001年的24.3%、9.7%和1.5%分別增長到2015年的63.6%、14.6%和22.8%[1]。2001-2009年,中國食糖進口量保持在70萬-140萬噸之間,占世界貿易量的比重在3%左右。之后食糖進口明顯增長,2011年首次超出194.5萬噸的關稅配額量,達到291.9萬噸,2015年進口量增至485萬噸。 3.奶粉、豬肉、羊肉進口量持續(xù)攀升,牛肉、水產品進口量波動較大 2001-2015年,中國乳品進口量由20萬噸增長到179萬噸,年均增長16.9%,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由1%提高到15.1%;豬肉進口量由9萬噸增長到77.8萬噸,年均增長16.7%,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由不足3%上升到20.3%;羊肉進口量由3萬噸增長到22.3萬噸,年均增長15.4%,由于全球羊肉貿易量基本保持穩(wěn)定,中國羊肉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快速提高,由2.1%上升到28.3%; 牛肉進口量在2002年曾達到1.1萬噸,隨后下降到1萬噸以下,2009年開始有所恢復,2015年增至47.4萬噸,占全球牛肉貿易量的13%。水產品進口量在2005年曾達到407萬噸,隨后降至400萬噸以下,2011年以來有所恢復,2015年達到408.1萬噸,占全球水產品貿易量的9.8%。 4.園藝產品和水產品等優(yōu)勢產品出口穩(wěn)步上升,但近年來增長乏力 入世以來,中國蔬菜、水果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穩(wěn)步發(fā)展,為帶動農民就業(yè)增收、農業(yè)增值增效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入世以來,中國蔬菜、水果出口量占國內產量的比重不足3%,但出口額占國內產值近6%,水產品出口量占國內產量的比重不足5%,出口額則占國內產值的10%。 2001-2009年,中國水果出口量年均增長17.1%,2010、2011年水果出口量連續(xù)兩年下滑,2012年止跌企穩(wěn),增速僅為1.4%,2013年出口量為483.7萬噸,比上年下降0.5%;2014年出口量繼續(xù)降至436.1萬噸,下降9.9%;2015年出口量增至450.3萬噸,增長3.3%。2001-2011年,中國蔬菜出口量年均增長9.5%,2012年蔬菜出口出現(xiàn)明顯下滑,出口量下降4%,出口額下降14.9%;2013-2015年國內蔬菜供應充裕,出口實現(xiàn)恢復性增長,2015年出口量為1018萬噸,增長4.3%,出口額為132.7億美元,增長6.2%。 2001-2013年中國茶葉出口量年均增長2.3%,2014年出口量下降6.7%,2015年出口恢復至2013年水平。2001-2013年中國水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14.1%,2013年出口額僅增長6.7%,2014年出口額增長7.1%;2015年水產品出口下降,出口量406萬噸,下降2.5%,出口額203.3億美元,下降6.3%。 (二)結構變化 出口方面,2001-2015年間,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所占比重較高的是水產品、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和畜產品等。水產品出口比重總體穩(wěn)定,保持在25%以上,2015年達到28.8%,出口呈現(xiàn)明顯的遞增趨勢。蔬菜水果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額的比重增長較快,2001年出口比重為19.5%,2015年已達到28.5%。畜產品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,但仍占據(jù)重要地位,2001年出口比重為16.6%,之后逐漸下降,2015年降至8.3%。谷物產品出口比重變化較大,2001年出口比重為6.9%,2003年升至12.5%,之后下降明顯,2008年之后比重均在2%以下,2015年僅占0.6%(表1)??傮w來看,中國農產品出口仍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,主要出口品種相對穩(wěn)定;土地密集型產品出口較少且呈下降趨勢。 2001年以來中國主要農產品出口比重變化 進口方面,中國進口農產品占比較高的是食用油籽、畜產品、谷物產品和水產品等。食用油籽特別是大豆進口增長迅猛,2001年進口比重為27.0%,2009年增長為39.2%,之后有所下降,2015年占32.8%。畜產品進口比重一般在10%以上,2001年為23.5%,之后有所下降,2009年占12.5%,2015年增至17.5%,肉類、乳制品、蛋品、蜂蜜及其它食用動物產品進口量均有所增加。 水產品進口比重呈下降趨勢,但仍為重要的進口品種,2001年為15.8%,2015年下降到7.7%。谷物產品進口占比一直較小,但卻呈現(xiàn)明顯的增長趨勢,2001年為5.4%,2004年增長至8.0%,之后逐漸下降,2008年僅占1.2%,從2009年開始比重不斷提高,2015年升至8%(表2)??傮w來看,中國農產品進口主要以土地密集型產品和國內需求增長較快的優(yōu)質產品為主。 2001年以來中國主要農產品進口比重變化 (三)區(qū)域變化 從洲際來看,亞洲、歐洲、北美洲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,2001年,對三大洲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69.6%、9.5%和10.6%,之后亞洲出口比重下降,歐洲和北美洲出口比重上升,2015年對三大洲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64.5%、14.7%和12.8%;而中國農產品的進口市場則較為分散,主要是北美洲和南美洲,其次是亞洲。其中對亞洲的農產品貿易存在順差,而且差額比較穩(wěn)定,而對北美洲和南美洲則存在較大的逆差。 從出口市場看,2001年以來,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總體變化不大,主要為美國、亞洲國家和地區(qū),2015年,日本、中國香港、美國、韓國仍居中國前四大出口市場,泰國取代越南成為第五大出口市場。其中對日本的出口額最高,占農產品總出口額的14.4%。對泰國出口額快速增長,2015年比上年增長33.5%,對中國香港的出口額增長2.2%;對其他三國的出口均呈現(xiàn)下降,對日本出口下降8.3%,對美國出口下降1.2%,對韓國出口下降10.6%。 從進口市場看,2001年以來,中國農產品進口來源地趨于集中,與周邊國家和地區(qū)貿易持續(xù)走強。主要進口來源地包括美國、東盟、巴西、阿根廷、澳大利亞和歐盟等,中國成為美國、巴西和阿根廷農產品的第一大進口國,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占據(jù)重要地位。 2015年美國、巴西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和阿根廷位居前5位,阿根廷超過新西蘭成為進口第五大來源國,其中美國是中國農產品最大的進口國,進口額約占當期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1.2%,其次是巴西,占17%。 2015年,除阿根廷外,從其他4個進口來源地的進口金額均呈現(xiàn)不同程度下滑,從美國進口額比上年下降14%,從巴西進口金額下降7.9%,從澳大利亞進口額下降1.2%,從加拿大進口額下降6.4%;而從阿根廷進口額增長12.7%,阿根廷從2014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。 二、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發(fā)展的主要因素 影響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的因素較多,既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,既有宏觀因素也有微觀因素等。在眾多影響因素中,需求因素、國際競爭力、國內貿易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最為重要。 (一)國內需求剛性增長,國際需求相對萎縮 中國農產品需求保持剛性增長態(tài)勢,人均GDP自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,2015年已達到8016美元,而人均農產品消費量與人均GDP高度相關,城鄉(xiāng)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,促進了農產品消費增加,未來隨著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,農產品需求還將呈剛性增長態(tài)勢,部分農產品還將存在一定的缺口。例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,中國畜產品消費量不斷增加,導致畜產品進口明顯增長。 2015年,中國牛肉進口量47.4萬噸,比上年增長59%;豬肉進口77.8萬噸,增長37.8%。而2008年以來,全球經濟增長乏力,國際農產品需求相對萎縮,中國農產品出口困難重重。2009年,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較上年下降了2.2%,對歐洲、北美洲、大洋洲、南美洲等地區(qū)農產品出口額分別下降了12.4%、6.7%、6.6%和16.6%。2010年,谷物、食用植物油、食用油籽等產品出口更是下降了9.3%、17.2%和19.9%。2011年以來雖有所恢復,但出口增幅明顯放緩,2015年再次出現(xiàn)下降。在國內需求剛性增長、國際需求相對萎縮的形勢下,必然出現(xiàn)進口快速增長而出口增長緩慢甚至下降。 (二)國內生產成本快速增長,國際生產成本相對穩(wěn)定 近年來,由于中國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、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等原因,農產品生產成本快速上升,2003-2014年,三大主糧生產成本每畝年均增長10.4%,蔬菜成本每畝年均增長11.9%,養(yǎng)豬成本平均每頭年均增長16.6%。 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,導致很多農產品不具備價格優(yōu)勢,出口競爭力減弱。而主要出口國農產品生產成本總體比較穩(wěn)定,且在世界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的形勢下,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呈現(xiàn)明顯的下跌態(tài)勢,從而導致國內外農產品價差持續(xù)擴大。例如2015年,墨西哥灣2號黃玉米到岸稅后價持續(xù)低于國內玉米銷區(qū)價,每噸價差達600-900元。 (三)農產品市場高度開放,貿易環(huán)境顯著變化 2001年以來,中國嚴格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開放農產品市場,現(xiàn)有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15.2%,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/4,84%的農產品稅目的關稅低于29%,其中25%的農產品稅目稅率低于10%,且關稅形式單一,從價稅比例達99%,關稅制度極其透明,實施稅率和約束稅率一致。除10來個島國和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等競爭力很強的國家外,其他國家農產品關稅水平都遠高于中國,中國實際上是世界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。同時,各國更加重視農業(yè)基礎地位,發(fā)達國家出于開拓市場目的,發(fā)展中國家出于發(fā)展農業(yè)和糧食生產目的,不斷開展多雙邊貿易談判和自貿區(qū)談判,加強與中國農業(yè)貿易合作。 (四)人民幣大幅升值,價格競爭力下降 自2005年7月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明顯升值。2005-2013年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32.3%。人民幣升值降低了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,導致出口數(shù)量減少,進口增加。在人民幣升值與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,中國一些農產品進口來源國的競爭優(yōu)勢進一步增強。2005-2015年,巴西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份額比重由10.5%提高到17%,加拿大由4%提高到4.5%;中國自美國大豆、禽肉、水果進口額年均增速分別為24.2%、35.7%和16.4%。 三、中國農產品貿易發(fā)展趨勢展望 (一)多雙邊談判穩(wěn)步推進,農產品市場將進一步開放 入世以來,中國農業(yè)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,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農業(yè)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,農產品貿易快速發(fā)展,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相互作用不斷增強,農產品貿易對國內產業(yè)的影響更加直接、更加全面、更加深刻。未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(fā)展,國際分工不斷擴大和深化,產品以及技術、信息、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配置,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呈現(xiàn)出大大加深的趨勢,中國多雙邊貿易談判將繼續(xù)加快,將使中國農產品市場更加開放。 (二)農產品進口繼續(xù)增加,國內產業(yè)壓力越來越大 受資源條件限制,中國農業(yè)基礎競爭力薄弱,加之缺乏有效的保護和調控政策空間,入世以來部分開放度較高的農產品大量進口對國內產業(yè)造成了一定沖擊。未來隨著中國農產品需求增長,而國內農產品供給受資源環(huán)境約束,增加大宗農產品進口,是必然的現(xiàn)實選擇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調控手段,一些農產品的大量進口將對國內市場價格形成打壓和抑制,將對國內生產造成巨大壓力。受中國農產品小規(guī)模生產影響,中國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普遍高于世界主要出口國,種植比較收益將受到影響。 (三)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產品競爭力下降,農產品出口增長緩慢 在中國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農產品出口品種中,從出口量來看,2015年除蔬菜還保持較大的凈出口,水果受進口快速增長影響,僅保持1.8萬噸的凈出口,水產品已演變?yōu)閮暨M口。在中國農產品市場高度開放的同時,國外農產品市場保護程度仍然很高。國際上大量農產品仍保持高關稅、高補貼,衛(wèi)生與植物衛(wèi)生措施(SPS)和技術性貿易措施(TBT)呈現(xiàn)數(shù)量不斷增加、標準不斷提高、程序越來越復雜的趨勢。一些國家還將貿易壁壘延伸到低碳、匯率、知識產權等領域。這將給中國優(yōu)勢農產品出口帶來很大障礙。 (四)全球經濟增長依然緩慢,農產品貿易環(huán)境不容樂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發(fā)布的《世界經濟展望》報告,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為2.4%,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2.9%-3.4%。發(fā)達經濟體的增長逐步好轉,2015年增至2%,2016年將升至2.2%;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放緩,2015年下降為4.3%,2016年將升至4.7%。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仍然存在,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和資產價格的破壞性調整可能帶來金融風險,而潛在產出增長下降依然是發(fā)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重要風險。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將影響消費者收入增長和消費需求,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更多地轉向促進內需,全球農產品貿易環(huán)境將受到不利影響。 (五)國際市場價格繼續(xù)下行,國內外價差依然明顯 據(jù)OECD/FAO農業(yè)展望報告和國際谷物理事會(IGC)估計,2015-2016年世界主要農產品供給普遍增加,農產品需求相對穩(wěn)定且增長速度較慢,其中谷物產量仍處于較高水平;大豆、棉花和食糖等主要農產品供求形勢較好,庫存水平有所提升;肉類和奶類產量繼續(xù)增長,供應較為充足。在此背景下,2016年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。而中國主要農產品價格短期內總體穩(wěn)定,長期受生產成本增加影響仍將呈上漲趨勢。在此形勢下,國內外農產品價差依然明顯。 綜合來看,目前中國主要農產品進口均呈較快增長趨勢,考慮到國內外價差依然明顯,預計未來的進口壓力仍然存在,進口額可能繼續(xù)增長;隨著各級政府相關出口促進政策的實施以及企業(yè)競爭能力的提高,出口形勢有望好轉,但增速相對緩慢。預計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將長期存在。 盡管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下行增加了中國糧食進口,對國內產業(yè)發(fā)展造成一定的壓力,但對國內供需總量平衡格局和價格的影響有限。在全球糧食產量再獲豐收的背景下,國際糧食價格依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。在目前國內外糧食市場已經形成較大價差的形勢下,國際市場的下行走勢將對中國糧食市場及貿易帶來一定影響,需要密切關注。 責任編輯:李燁 |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本網站無關。本網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本網站凡是注明“來源:七禾網”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m.yfjjl6v.cn版權所有,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-88212938,并注明出處。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0571-88212938,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。
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:劉健偉/翁建平
電話:0571-88212938
Email:57124514@qq.com
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:李賀/相升澳
電話:15068166275
Email:1573338006@qq.com
七禾產業(yè)中心負責人:果圓/王婷
電話:18258198313
七禾研究員:唐正璐/李燁
電話:0571-88212938
Email:7hcn@163.com
七禾財富管理中心
電話:13732204374(微信同號)
電話:18657157586(微信同號)
七禾網 | 沈良宏觀 | 七禾調研 | 價值投資君 | 七禾網APP安卓&鴻蒙 | 七禾網APP蘋果 | 七禾網投顧平臺 | 傅海棠自媒體 | 沈良自媒體 |
?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-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[浙B2-20110481]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[浙字第05637號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