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四大期指迎來久違的反彈行情。從目前估值角度來看,四大期指均處于歷史偏低區(qū)域,風險溢價較高,但比較各大股指今年以來的表現(xiàn)及其期貨合約的活躍度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市場對于不同風格的指數(shù)的定價及偏好有所分化,因而在振蕩磨底的行情中,結構性機會更易把握。 圖為萬得全A年初至今走勢 2023年以來,寬基指數(shù)截至12月底均錄得累計下跌的表現(xiàn),但分階段剖析,在今年年初,尤其是一季度,A股市場在經(jīng)濟將整體復蘇的一致性樂觀預期下,也曾經(jīng)歷短暫的全面上揚“牛市”期。然而進入二季度至下半年,多項經(jīng)濟指標在前期的快速增長后略顯乏力,股指不斷磨底下探。 比較滬深300、上證50與中證500、中證1000的年內表現(xiàn)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不同于以往大盤藍籌指數(shù)偏穩(wěn)定、波動小、防守屬性更佳的特性,今年市場明顯更青睞于成長型、中小盤指數(shù)。在全面上揚的一季度,中證500、中證1000分別累計上漲8.11%、9.46%,而滬深300、上證50分別累計上漲4.63%、1.01%,漲勢不及前兩者。此外,在全面下挫的近1個月磨底期,滬深300、上證50分別累計下跌5.39%、4.94%,而中證500、中證1000分別累計下跌4.58%、6.21%,跌幅均在5%—6%之間,大盤指數(shù)亦未能體現(xiàn)其傳統(tǒng)的防守性優(yōu)勢。綜合全年,截至12月26日,全年漲跌幅排名為中證1000>中證500>滬深300>上證50,正好與其成分股的平均市值排名完全相反。這也與年末北證50熱度屢升,小市值股票逆勢活躍的趨勢一致。這一漲跌表現(xiàn)分化的現(xiàn)象背后驅動因素有兩個方面:一是基本面,全年固定資產(chǎn)投資偏向于高端制造業(yè),外有人工智能、數(shù)字經(jīng)濟等新興產(chǎn)業(yè)需求興起,內有供給側改革、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轉型升級指引;二是權重股,消費、金融板塊龍頭股在內需恢復緩慢,金融讓利實體經(jīng)濟背景下業(yè)績難超預期。 2023年四大期指的交易活躍度有所分化,整體來說,期指市場2023年成交不及去年峰值,但持倉量有所上升。成交量來看,截至12月中旬,IF、IC合約的成交減量較為明顯,IH、IM則持平于2022年。IF、IH、IC、IM的日均成交量分別為9.43萬、6.22萬、7.09萬、6.07萬手,分別比2022年日均成交量下降了14.6%、2.2%、34.5%和上升9.2%。從持倉量來看,截至12月中旬,IF、IH、IC、IM的日均持倉量分別為23.24萬、13.38萬、29.02萬、18.15萬手,分別比2022年日均持倉量增加15.4%、增加18.8%、下降9.6%、增加88.6%。分品種對比,IF、IC交易參與度最高,其次是IM,而IH則相對成交平淡。截至12月中旬,IF、IC日均持倉量分別為IH的1.74倍、2.17倍,日均成交量分別是IH的1.52倍、1.14倍。IM雖然上市時間不久,但其持倉和成交規(guī)模在上市后快速上升,已有超越IH的趨勢。 季節(jié)性來看,成交量方面,伴隨著期指波動的放大,四大期指成交量在1月至3月逐漸增加,4—6月成交量下降,7—9月隨著指數(shù)上行,成交升至峰值,8月底至9月初是四大股指期貨成交量最高的一段時間,10—12月股指振蕩磨底為主,成交量也逐漸下行。持倉量方面, IF、IM的持倉手數(shù)今年以來明顯上行,IH、IC變化不大。 這種成交縮量而持倉上升的趨勢表明,在下跌的行情中,交易者參與股指期貨市場的目的多以套期保值為主,而高頻的、短期的投機類交易需求下降,使得成交活躍度偏低。但機構套保需求主要成交為展期移倉行為,對日度成交貢獻較小,對股指下跌進行風險管理的需求放大,因此股指期貨合約的持倉量穩(wěn)定上升。 圖為IF成交、持倉及基差走勢 圖為IM成交、持倉及基差走勢 總體而言,2023年IF、IH基差多數(shù)情況呈現(xiàn)升水狀態(tài),四大期指主力合約基差總體處于近3年同期高位水平。展望2024年,由于分紅屬性強,IF、IH具有在4—8月分紅高峰期季節(jié)性下行特點,偏保守投資者可在此期間進行期現(xiàn)套利,或跨品種套利,多IC空IH。IC、IM則由于制造業(yè)庫存周期過渡驅動存在更大反彈空間,可嘗試單邊多頭替代策略,持有股指期貨代替現(xiàn)貨,提升資金使用效率,并建議持有點位較低、期限較長的當季合約,以適應緩慢振蕩上漲節(jié)奏,但需謹慎選擇入場點位,并做好止盈止損,避免集中追高、倉位過大。 責任編輯:唐正璐 |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本網(wǎng)站無關。本網(wǎng)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本網(wǎng)站凡是注明“來源:七禾網(wǎng)”的文章均為七禾網(wǎng) m.yfjjl6v.cn版權所有,相關網(wǎng)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(jīng)七禾網(wǎng)同意0571-88212938,并注明出處。若本網(wǎng)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0571-88212938,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。
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:劉健偉/翁建平
電話:0571-88212938
Email:57124514@qq.com
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:李賀/相升澳
電話:15068166275
Email:1573338006@qq.com
七禾產(chǎn)業(yè)中心負責人:果圓/王婷
電話:18258198313
七禾研究員:唐正璐/李燁
電話:0571-88212938
Email:7hcn@163.com
七禾財富管理中心
電話:13732204374(微信同號)
電話:18657157586(微信同號)
七禾網(wǎng) | 沈良宏觀 | 七禾調研 | 價值投資君 | 七禾網(wǎng)APP安卓&鴻蒙 | 七禾網(wǎng)APP蘋果 | 七禾網(wǎng)投顧平臺 | 傅海棠自媒體 | 沈良自媒體 |
? 七禾網(wǎng) 浙ICP備09012462號-1 浙公網(wǎng)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[浙B2-20110481]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[浙字第05637號]